一、2022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22届共有毕业生1818人,其中本科生1454人、硕士研究生364人。各二级学院毕业生人数如下表: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本科 毕业生 |
本科生 合计 |
研究生 合计 |
学院总计 |
中国画与书法 艺术学院 |
书法学 |
26 |
78 |
37 |
115 |
中国画 |
52 |
造型艺术学院 |
雕塑 |
50 |
161 |
80 |
241 |
绘画 |
111 |
影视动画学院 |
动画 |
121 |
174 |
30 |
204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27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26 |
艺术人文学院 |
美术学 |
28 |
86 |
40 |
126 |
艺术史论 |
58 |
艺术教育学院 |
绘画 |
61 |
127 |
4 |
131 |
艺术教育 |
66 |
实验艺术学院 |
实验艺术 |
44 |
75 |
11 |
86 |
摄影 |
31 |
设计学院 |
产品设计 |
55 |
356 |
118 |
474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52 |
工艺美术 |
110 |
视觉传达设计 |
57 |
数字媒体艺术 |
27 |
艺术设计学 |
55 |
建筑与环境 艺术学院 |
风景园林 |
25 |
136 |
44 |
180 |
环境设计 |
82 |
建筑学 |
29 |
公共艺术学院 |
公共艺术 |
86 |
261 |
|
261 |
绘画 |
56 |
艺术与科技 |
119 |
全校总计 |
1454 |
364 |
1818 |
表1 各学院分专业、分学历毕业生数统计表
(二)本科毕业生生源结构
生源地区 |
生源省市 |
毕业生数 |
地区合计 |
东部 |
广东 |
54 |
284 |
浙江 |
52 |
江苏 |
33 |
河北 |
36 |
福建 |
26 |
山东 |
49 |
辽宁 |
15 |
天津 |
6 |
北京 |
5 |
上海 |
3 |
海南 |
5 |
中部 |
湖南 |
48 |
211 |
河南 |
46 |
安徽 |
32 |
江西 |
29 |
湖北 |
21 |
黑龙江 |
9 |
山西 |
18 |
吉林 |
8 |
西部 |
重庆 |
589 |
959 |
四川 |
212 |
广西 |
27 |
贵州 |
37 |
云南 |
37 |
甘肃 |
18 |
宁夏 |
14 |
新疆 |
9 |
内蒙古 |
3 |
陕西 |
8 |
青海 |
3 |
西藏 |
2 |
总计 |
1454 |
表2 毕业生生源地区一览表
2022届本科毕业生生源主要以西部地区生源为主,毕业生数为959人。毕业生数较多的生源地区分别是:重庆市:589人,四川省:212人,广东省:54人,浙江省52人,山东省49人。
(三)毕业生性别结构
性别 |
本科生数 |
占比 |
研究生数 |
占比 |
总计 |
总占比 |
男 |
378 |
26.00% |
106 |
29.12% |
484 |
26.62% |
女 |
1076 |
74.00% |
258 |
70.88% |
1334 |
73.38% |
表3 毕业生性别结构一览表
我校毕业生女性占比较高, 2022届毕业生男女总比例为1:2.76。其中:本科毕业生男女比例为1:2.85,毕业研究生男女比例为1:2.43。
二、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
学校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届美术设计类高校毕业生春季视频网络双选会”、“重庆市2022届美术设计类高校毕业生秋季视频网络双选会”以及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坚持“离校不离线”,持续为2022届未就业离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截止2022年12月31日,我校2022届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09%。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
毕业去向 |
人数 |
占比情况 |
升学(含出国留学) |
225 |
12.38% |
自主创业 |
40 |
2.20% |
自由职业 |
851 |
46.81% |
机关和事业单位 |
70 |
3.85% |
国有企业 |
43 |
2.37% |
非公有制企业 |
299 |
16.45% |
基层项目 |
11 |
0.60% |
科研助理 |
10 |
0.55% |
暂不就业 |
114 |
6.27% |
待就业 |
155 |
8.53% |
表4 毕业生单位性质占比情况一览表
从就业单位来看,我校毕业生签约的主要单位是非公有制企业(含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适应我校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创意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我校毕业生主要流向的用人市场。
截止2022年12月31日,我校2022届毕业生升学(含出国留学)人数为225人,占比12.38%,较去年同期增长1.91%,保持稳中有升趋势,体现了我校毕业生近年考研竞争力的提升,较多学生把升学等进一步提升自己作为毕业时的重要选择。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不含升学、出国)
就业地域 |
省市地区 |
毕业生数 |
地区合计 |
所占比例 |
东部 |
北京 |
29 |
379 |
23.94% |
福建 |
18 |
广东 |
108 |
江苏 |
29 |
辽宁 |
10 |
山东 |
36 |
上海 |
58 |
浙江 |
57 |
河北 |
28 |
海南 |
2 |
天津 |
4 |
中西部 |
重庆 |
812 |
1204 |
76.06% |
四川 |
159 |
湖南 |
37 |
广西 |
18 |
贵州 |
24 |
宁夏 |
7 |
河南 |
19 |
湖北 |
19 |
安徽 |
24 |
江西 |
18 |
内蒙古 |
3 |
青海 |
2 |
山西 |
14 |
陕西 |
6 |
吉林 |
1 |
西藏 |
2 |
云南 |
24 |
甘肃 |
8 |
新疆 |
7 |
表5 毕业生就业区域一览表
随着国家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力投入,我校毕业生主要选择留在川渝地区就业的比例高达61.34%;选择东部及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比例较往年基本持平。
对比生源和就业两个维度,说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特别是重庆,对人才的聚集度和吸引力最高,处于人才净流入,重庆的人才红利有效的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也说明重庆加大留渝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红利和教育引导力度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