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报道链接: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580&newsId=2071925&staticUrl=https%3A%2F%2Ft.cqrb.cn%2F2arHz&RandomTime=1730676789492
画中,鱼、鸟、沙滩、渔网等细节,是真实的,但构成整幅作品,却又是不真实的……11月1日,走进皇冠新体育app虎溪公社耿德法工作室,其刚摘得的中国美术界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的银奖奖牌,熠熠生辉。
“在当代绘画语境下,风景画不能局限于形式语言的探索,而是要转向对社会、生态和文化的深度关照;不能再去强调纯粹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要试图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刚领奖回渝的他,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的成功秘诀。
▲11月1日,在皇冠新体育app,全国美奖获得者耿德法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记者 梅耀 摄
鲁渝滋养,结出《山海共生》硕果
言及本次获奖,耿德法首先将其归功于他心中的两个故乡——山东、重庆的文化滋养。他本次获得第四届“中国美术奖”的作品名,就叫《山海共生》(水彩粉画)。“山”,指代山城重庆;“海”,指代山东滨海。
“故乡,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永恒的记忆、灵魂的栖息地。我也如此。”耿德法称,他于1986年出生在山东临沂的一个“美术之家”,父亲开有服装公司,家中几位姐姐分别从事服装设计、雕塑、中国画等,他从小就被贴上“艺术特长生”的标签,畅游在艺术的海洋。2020年,他于上海皇冠新体育app上海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后,就职于皇冠新体育app,现任皇冠新体育app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次获奖作品《山海共生》,以山与海作为主要审美元素,以捕鱼的场景为核心素材,不仅是我个人‘乡愁’情怀的表达,更呈现了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劳动之间的紧密关系。”耿德法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和海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具象表达,也是深厚文化象征的载体。山,作为自然的象征,往往与天地、自然法则相联系,代表着稳固、永恒与超然的存在;海,常常被赋予变化、包容和无限的象征,代表了无限的变化与生命的活力。
晋朝文学家卢谌在《赠刘琨》中曰“每凭山海,庶觌高深”,展现出古人对山海的感怀与敬畏,这种感情延续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态度。
“在《山海共生》中,山海的意象,不仅是一种文化记忆的承载,更反映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自然的感怀与依赖,也是对当下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思考。”耿德法说。
在这幅作品中,他将渔网(捕)——这一人类的劳动工具,作为人与自然的纽带,赋予了象征性意义:渔网的动态与流动感,是人与自然复杂而变化的体现,既有和谐的共生,也有冲突与博弈(人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而揭示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共存的艰辛和勇气的本质。
“在这幅作品中,我追求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对比与平衡,在传达美的同时,也抒发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呼唤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与共生中寻求更为持续的生活方式。”他说。
▲全国美奖银奖作品,水彩粉画《山海共生》。受访者供图
审美愉悦中,构建诗意人文情境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风景画,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到西方风景画,一直以来,艺术家都在致力追求——不只是对自然景观的纯粹描绘,而是要呈现人类思想、情感与自然的深刻对话,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我的这件风景画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所呈现的风景是某种心理性风景抑或社会性风景,虽然审美对象源于自然,取于现实,却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客观再现,而是在日常的视觉中寻找一种戏剧冲突,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也积极回应了当下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耿德法说。
在创作手法上,他采取了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把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与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相互交织,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且超然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对渔网、深海与星空极度冷静理性的描绘,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使作品暗涌着深沉而炙热的情感。
在视觉构成上,他在作品中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构图,以直挺的海平线作为画面分割,这种极简化的构成方式突出了自然的广袤与宁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与视觉张力。海平线仿佛将天地之间的界限划分清楚,成为了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象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视觉感受及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性表达,展现了当代风景画的多样性。
在作品中,作为背景的深海与星空,被朦胧且神秘的灰色调笼罩,海水与天空几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空间无限延伸的错觉,呼应了浪漫主义绘画中常见的对无限自然力量的崇敬。其中,深海与星空的宁静、神秘,是耿德法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追问,也是对当下可感知、可掌控的现实的反思与探寻,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思考。
中景的渔网,在空中舞动,随风飘荡,则是情感和思绪流动的关键视觉元素,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与互动。正如,渔民在捕捞时既依赖于自然的馈赠,又面临着自然的不可预知与变化。
前景中的贝壳、海浪、低飞的燕子等,则进一步增强了生命与自然存在的意识,有意无意地向人们传达一种关于时间、记忆、自然循环的哲学思考。例如,贝壳,表达了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脆弱与无常、流动与变迁;燕子,似乎讲述着渔民以海为家、劳作生息的故事,表达出对生活的礼赞和生命的赞美;渔船,进一步强调了个体生命在弘大自然中的微小,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整幅作品,我通过超现实主义隐喻的手法与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试图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时间似乎停滞,但情感和思想却不断流动的世界,通过符号化的视觉元素与氛围的精心营造,让观众进入一个既现实又梦幻的空间,唤起观众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永恒力量。”耿德法称。
▲《山海共生》创作过程。受访者供图
一物一格,风景画的多重语言并置
“这件作品之所以能获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在风景画中创新采用了‘一物一格’的形式,使绘画语言实现了多重并置。”耿德法介绍。
所谓的“一物一格”,就是指摆脱单一化的传统写实处理方式,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去表现与之相适应的绘画对象,进而体现绘画对象造型与质感的特殊性。
“通过这种手法,我在作品中的每一元素,不仅保持了其自然形态,更通过不同的绘画语言传递出画面情感与我对形式语言的思考。”耿德法表示。
如,在表现平静的海面时,他运用“刷”的笔法,来呈现海面微波粼粼的质感,以及海水的波浪线“丝线”般的柔顺感。这不仅忠实再现了海洋的形态,也成了他向观众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
在星空与海滩的处理上,他又运用了小笔“皴”与“点”的方式,去呈现深邃无垠的夜空与微弱星光之间的层次感,以及沙滩中沙粒在月光下细腻变化的“颗粒感”,使作品不仅在视觉上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皴法”,又通过新的语言形式赋予其当代性。
对渔网的处理方式,他摒弃了传统绘画中用勾线笔“描”方式,而以“刮”与“染”的结合,来表现渔网的动态与韵律感,这种技法的创新不仅为渔网赋予了灵动性和生气,使其不再是单一的“物”,而是“图”与“底”的联结,成为象征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符号。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皇冠新体育app原院长庞茂琨表示,在耿德法的《山海共生》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意化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现实当中不可能这样构建,尤其是其细节的处理,很见功夫。
▲《山海共生》创作过程。受访者供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耿德法的这件作品,通过“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性表达”,呈现了哲学思考——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发展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最吸引人的是“细节的真实和整个场景的不真实”。
“这种真实的细节和非真实场景处理,对画家的写实能力要求极高,我很佩服他(耿德法)的写实造型能力,尤其他对渔网的处理,一点不做作,非常自然,看得出他的功力。”上海皇冠新体育app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