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讲堂
艺术的本质是不断改变和超越——对话焦兴涛教授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8日 16:16   作者:   来源:    浏览:

焦兴涛,皇冠新体育app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其作品《魂韵》曾获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2001年重庆市首届文艺专项奖,作品《绽放》在2002年北京国际城市雕塑邀请展中获提名奖,作品《巨人》获2009年重庆首届青年双年展优秀奖。作品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二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德国卡塞尔“重庆辣椒”当代艺术展、法国巴黎“中国·想象”——中国当代雕塑展、日本大分国际雕刻艺术展、“图卢兹·皇冠新体育app当代艺术展”等。曾多次举办个人展览: “在”——焦兴涛2010作品展(重庆,“器”空间, 2010年)、“Wraped Desire”(荷兰,Canvas international Art,2008年)、“Breaking The Waves”(伦敦, Opera画廊,2008年)、“咏物”—— 焦兴涛雕塑作品展(香港,香港艺术中心,2007年)、“物语”—— 焦兴涛雕塑作品展(北京,季节画廊,2007年)参与制定了重庆市城市雕塑规划项目,设计并完成了重庆杨家坪步行街系列雕塑、重庆新机场入口雕塑、重庆轻轨站台“巴渝历史文化长廊”浮雕设计、重庆万州烈士陵园雕塑、贵州息烽集中营纪念馆雕塑等项目。

记者(以下简称记):焦老师,近年来雕塑系的一系列改革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川美雕塑系又是如何逐步架构起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人才培养体系的?

焦老师(以下简称焦):雕塑系的历史非常长,而且是奠定四川美院全国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石,在这样一个传统之下,今天雕塑系和所有全国的其他艺术院校面临的一些情况是类似的,一是高校扩招改变了已有的精英教育的格局,现在上课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另外一个是社会需求的改变,以前因为纯艺术专业还有国家的一些体制内的机构和他接轨,如画院和雕塑院。但是后来培养的人太多,而需求跟不上,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三是艺术思潮的改变,就是艺术方法的改变对艺术观点,对当代艺术的一些影响,对传统学科的冲击都是很大的。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两种态度,一是要坚持一些传统和根本的东西。坚持并不是固守和保守,传统和根本的东西也不只是技术上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技术我们也需要,因为它是学院教育的最传统的最本质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一些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也引入雕塑系教学中。这就是一个更开放式的教学,就好像自助餐,先有一个主食——我们规定主食就是雕塑这个学科学生最终需要完成的主线课程,但同时我们也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自主决定多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丰富食品。因此,系里的教学最主要的是把握主干课程,包括泥塑和一些传统的技术技法的训练。尤其是写实技法的训练,这些是主食,要保证。但是也有一些更广泛的艺术概念,比如说学科的改变,雕塑和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当代艺术的关系,当代雕塑和传统雕塑的关系等等。我们在课程当中会有意识地寻找很多点去植入这些概念,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意识。但是我们不会在这上面注重过多而让他改变基本的行课状况。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我们在正常的教学之外提供更多的平台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开拓视野的机会。比如展览,给学生提供互相观摩的机会和学术氛围;讲座,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的线索和自己创作的历程。这对学生来说是直接的经验,外校和体制外的艺术家的一些比较前卫的作品学生也需要看,但判断在你自己。艺术的方式是很多的,主食是可以吃饱的,但是不吃主食也能吃饱。学校会先把主食给你,但是也会把更多选择给你,你需要自己去尝试判断。我们有责任提供全方位的营养系统,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记:从金属焊接到物语系列,您的雕塑语言是怎样转换的?什么灵感激发了您做出这一系列作品的?

焦:艺术是一个系统,它不仅是靠着灵感,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系统持续思考的方向。只有在持续思考的方向下面,这些所谓的灵感才能进入。任何东西都是灵感的话它其实就不叫灵感了。

记:您希望所建立的那个系统是怎样的?

焦: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看待世界的一个方式,这点是很重要的。我的作品当中包括金属焊接还有更早的很传统的泥塑方式的东西,其实也是在寻找,寻找一种更新颖的言说方式。艺术一定是不愿被重复的。在金属焊接之前的作品,它一定是可以拉入传统雕塑概念的,但已隐隐有了自己的东西。只是在那个体系里自己的余地已经非常小了,无论你怎么做怎么去努力都发现到处是别人的影子。这个时候就必须得跳出来。艺术在于创新,它的本质就是创新。就像网络语言一样,总需要一些很新的东西让你记住它并用它。

记:在意识形态越发强大的社会文化体系中,雕塑家作为精神生活的个体,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精神探索?

焦:雕塑家有两种独立,一种是精神上的,一种是物质上的,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传统雕塑,整个体系是服务于主流话语的,我们的雕塑系很多成就都是在这种体系下建立的,包括《收租院》和大量的纪念碑。现在雕塑家也有很多,其中一种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像城市雕塑,这一定是国家意志方面。另一种,是个体精神方面的东西,它一定和主流是有距离的,没有距离就谈不上个体。在当代艺术的范畴之内,部分雕塑家在保持着这种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很难的,这意味着精神上的独立和物质上的独立你都要做到。雕塑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物质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独立对一个要保持自己独立个体的雕塑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能满足这两种独立很不容易,年轻雕塑家更不容易,他们没有积累,必须要获得最初的积累来进行创作,这很难但是必须有,而且应该有。

记:当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何况作为学生的我们,在面对艺术、专业与就业时,怎样才能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焦: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实,在国外的所有艺术院校进行的都不是一种职业教育,而是一种素质教育。很多年前,也就是我在求学的时候,和一个瑞士的艺术家在一起做了半年的雕塑。其间,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在德国以什么生存?”。他说:“我会在星期天的时候想一想我下星期需要多少马克,接着再算一算我需要多少天才能够挣到这一笔钱,如果两天或是三天,那么我就用两三天去打工,等把这一笔钱挣到了,这星期剩下的几天我就做我的雕塑”。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没有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时候,你不能靠通过艺术市场出售艺术作品来维持生存,那么你一定需要一个别的工作来支持你的爱好。这个是肯定的。

今天在中国似乎一直有着这样一种传统,觉得我进来之后,出去就一定要以这个为生。但艺术是一项高风险投资。国外的很多的艺术学生并不是要使自己成为艺术家,它是因为一种喜欢,觉得精神上需要这东西,以后并不一定就要以这个为职业,但是又不会影响自己去欣赏艺术。这是一种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强调这不是和职业挂钩,这样,你就要以开阔的胸怀来看待自己的学习,以更加客观的方式来评价自己的艺术,根据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有一个较高的艺术诉求,你想成为一个艺术家那就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事业了,你就会发现你的追求又不一样。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白艺术与职业和专业的关系,我觉得这三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对学生,对老师,对系科都是很重要的。从系科的角度讲,当然会提供更多的方向、营养、知识供学生去选择、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适应自己,设计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的方向或是行为方向。这个必须是学生自己自主的一种设计,而不是系科来帮他们设计。对于同学来讲,他也必须明确一点:艺术与专业和职业的关系,艺术与修养和爱好的关系。这种关系清楚了,你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现阶段的学习和方向。不然的话,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你什么也学不到,一种是你拼命地学那种你自认为会有用的技术。

记者后记:我们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做完这次采访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其实更多的是在学习和倾听,听焦兴涛老师毫无保留地把他的一些经验讲述给我们。我们能感受到一个雕塑人通过长期的从事艺术创作和不断思考积淀而成的可贵品质,和他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心。我们希望把这些精髓和读者共同分享。在此由衷感谢焦兴涛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采访并撰文/学通社记者 刘亚洲 孟雪 冉强 刘一君)

关闭

Baidu
sogou